欢迎访问js555888金沙
预约电话:0373-3665182

【健康科普】浅谈结直肠锯齿状病变

时间:2025年05月07日 点击次数:18

王全志

提起结直肠锯齿状病变,绝大多数人是陌生的,甚至个别专业人士亦是如此。与常见的结直肠其它息肉(管状腺瘤)相比,此种病变的发病率相对较低。但其危害性却不容小觑。今天就带大家的了解一下此病的基本知识。研究显示,约20-30%的结直肠癌的前驱病变是锯齿状病变。

一、命名

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结直肠锯齿状病变。与正常的结直肠腺体组织学形态不同,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类具有特殊病理形态的病变,即病理切片显示病变处腺体隐窝呈现出锯齿样的外观 ,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。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分类,主要包括这3大类:增生性息肉、无蒂锯齿状病变、传统锯齿状腺瘤。

QQ20250507-153950.jpg

结直肠病变发生了类似于锯齿形态的改变,故称为锯齿状病变(HE染色)

二、发病机制

锯齿状病变的发病机制不同于其它腺瘤或息肉,也就是说其进展为癌的分子途径不同于一般的结肠癌。这也是WHO把此类病变单独命名的主要原因所在。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,基因异常改变是重要因素,比如BRAF基因突变、KRAS基因突变等。

三、锯齿状病变病理改变

1.增生性息肉,这也是锯齿状病变中最为常见的病变,约占整个锯齿状病变的80%。它通常体积较小,直径多在5mm以下。它常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,内镜下呈现扁平样隆起。增生性息肉被认为是非肿瘤性病变,也可以理解为良性病变,恶变潜能较低。

QQ20250507-154015.jpg

      内镜下增生性息肉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显微镜下增生性息肉锯齿状改变

2.无蒂锯齿状病变,它主要发生于右半结肠,约占所有锯齿状病变的15-20%,具有一定的恶性潜能。可以这么理解,在整个锯齿状病变的癌变群体中,这个团伙是主力军。内镜下它多为无蒂、扁平状,与周围黏膜分界不清,颜色和背景相近,还常被黏液覆盖。组织学显示腺管呈不规则锯齿状,黏膜层底部有明显的扩张和分支,有时呈现“L”,倒置的“T”型等不规则形状。

QQ20250507-154028.jpg

无蒂锯齿状病变内镜及病理组织学锯齿状改变

3.传统锯齿状腺瘤,其相对少见,通常位于远端结肠,外观类似绒毛状腺瘤,但绒毛更长。组织学上,它有明显的深部锯齿状结构以及绒毛状结构,具有明显的嗜酸细胞浆、异位隐窝等病理特征。

QQ20250507-154102.jpg

传统锯齿状腺瘤内镜及病理切片镜下锯齿状改变

四、锯齿状病变的危害

锯齿状病变的危害不容小觑,特别是无蒂锯齿状病变和传统锯齿状腺瘤,具有恶变倾向。是结直肠癌的前驱病变。据统计,锯齿状病变癌变率占总结直肠癌的20% - 30%。若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,一旦发展成结直肠癌,会严重威胁生命健康。

五、诊断与治疗

早期的锯齿状病变大多没有明显症状,随着病情发展,可能出现便血,表现为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;腹痛,可为隐痛、胀痛等;排便习惯改变,如腹泻、便秘交替,大便形状变细等。

肠镜检查是筛查锯齿状病变最主要方法,内镜下可直观看到病变形态、大小和位置。内镜医生将钳取下的息肉样病变取出后,还要交给病理医生最终诊断。病理医生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特征,最终确定这些锯齿状病变的性质及分类。

图片1.jpg

对于较小、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,可内镜下切除,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(EMR)、内镜下黏膜剥离术(ESD) 。治疗后要定期随访,一般1 - 3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,监测是否复发。

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相对隐匿,但通过了解相关知识,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定期结肠镜体检筛查,还是能够提前发现,及早处理的。总之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就能有效降低其危害,守护肠道健康。

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